1984年的一天,一位隐姓埋名32年的志愿军老兵,正在家里悠闲地干着农活。突然,他的大儿子手中拿着一份《四川日报》,兴冲冲往家里赶。
大儿子招呼父亲到屋里坐,并将手中的报纸,折成适合阅读的大小,递给父亲,说:“上面刊登了一个寻人启事,找的是一位抗美援朝英雄,名叫柴云振。您不是参加过抗美援朝吗?也许他们要找的人就是您!”
柴云振戴上老花眼镜,边看边说:“搞错了吧!这个人叫柴云振,是‘振兴’的‘振’,我是‘正义’的‘正’。”
大儿子急了,他补充道:“您别光看名字呀!他们对这个人经历的描述,和您的经历完全一样,世界上哪有这么巧的事?我们可以写信去问问。”
老人在儿子的帮助下,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,将自己的情况如实交待了一遍,很快收到了回信……
在回信中,有关领导告诉他,几年前,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,曾委托邓小平寻找包括他在内的2名志愿军战士,可惜无功而返,如今可以证实,他就是金日成和邓小平都在寻找的人。
那么,柴云振究竟是谁?
为什么金日成和邓小平都在寻找他?
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段什么样的战斗往事?
请随笔者慢慢看下去。
一、渡江战役立大功
柴云振本名柴云正,四川岳池人,他是贫苦农民出身,给地主当过长工。1947年,国民党军来到他的家乡拉壮丁,身体强壮的他被强征入伍。
柴云振见识过共产党,他知道共产党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邪恶,相反他们才是真正为人民打天下。
与此同时,看到国民党贪官污吏贪污军饷,殴打士兵等行为后,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。于是,每次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打仗时,他总是躲在后面放空枪,甚至找借口不上战场。
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,看着日益溃败的国民党军,柴云振开始担忧自己的处境了。他想:“国民党军是必然失败的,到时候我只能成为俘虏了。虽然共产党历来优待俘虏,保住性命不是问题,但顶着俘虏的名声回家,头都抬不起。我必须要做点什么。”
正当柴云振还在思考后路时,他所在的军队被送上了战场,参加淮海战役。
此前,国民党军在辽沈战役中惨败,解放军的威名在军内打响,脑袋清楚的人,都不愿意与解放军直接作战。为了活命,柴云振所在的军队,有不少人当了逃兵。
除了心理层面上的恐惧,军队物资供给上的不足,更是让他们心灰意冷。当时,正值寒冬,大雪交加,国民党对柴云振所在的这些“杂牌部队”不管不顾,连粮食都无法满足,俨然是要将他们当炮灰了,谁还会替国民党卖力呢?
与之相反,解放军指战员夜以继日在高地上高声喊着:“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中国人呢?何况国民党连吃的都不给你们提供,何必再为他们卖命呢?人是铁饭是钢,无论你们是真心投诚,还是只为吃饱肚子,都可以来我们这……”
说完,解放军战士从后方运来一车一车白花花的馒头,将饿得两眼发白的国民党军馋得直流口水。他们一看到馒头,无论是营长、连长,还是普通士兵,纷纷高举手中的武器,向解放军投降了。
投诚后,解放军政委告诉他们,想要离开的,都可以领取路费回家,想要参加解放军的,只需要登记一下名字。柴云振本来就有加入解放军的想法,他第一个起身报了名,成为了解放军15军45师的一名战士。
图|柴云振
加入解放军后不久,柴云振便作为先遣队一员,参加了渡江战役。
1949年4月21日晚,柴云振等人在长江北岸,解放军提前预设好的口岸出发,架着木船顺流而下,目标直指敌军在长江南岸的营地。
顿时,战役一触即发,成千上万的大炮、子弹从长江两岸射出,火光冲天,照亮了漆黑的夜空。
因为先遣队的任务是为后面的军队开路,即使看到战友死伤无数,柴云振仍没有丝毫胆怯,依旧义无反顾架着木船往前冲锋,同时扣动扳机,使用机关枪朝敌方地堡猛烈射击,打完一个再打下一个。
敌人很快注意到了柴云振的机枪,他们立即调转枪口,向柴云振乘坐的木船,发出一枚枚火炮,炮弹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,将不少木船掀翻。
好在,柴云振和战友不仅巧妙稳住了木船,躲掉了敌人的火力,不时还能回击南岸的敌人。
木船靠岸后,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,柴云振跳进水里,在离碉堡最近的地方上岸,用手枪消灭了里面残余的敌人。
上岸后,战士在朝敌军营地进军的过程中,部队遭到了敌人的袭击,其中不少战士中弹牺牲。柴云振眼疾手快,翻滚进凹地,躲过敌人的炮弹。接着他匍匐前进,寻找最佳的架枪位置。
机枪架设完毕,柴云振猛射敌军暗堡,掩护战友前进。暗堡里面的敌人,见形势不对,想要逃跑,刚出门没几步,就被柴云振几枪放倒。
后面还未来得及跑出来的敌人,推搡着从另一张门往外跑,柴云振连忙掏出手榴弹,拉开引信,一把扔过去,将已经跑开暗堡几米远的敌人炸了个人仰马翻。
柴云振猜测暗堡里面应该没有人了,他警惕地冲了进去,发现里面原来是敌人的一个前线指挥所,各种通讯设备和作战文件散落一地。
缴获了三把重机枪后,柴云振和战友势如破竹,攻破了国民党长江南岸的其他防线。战后,因战功卓著,柴云振被军委授予二等功,成了渡江战役的战斗模范。
渡江战役结束后,柴云振又随着解放军4野部队,转战西南地区,并在数次战役中表现出色,当年12月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二、朝鲜战场显神威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为支援朝鲜,彭德怀率领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投入了战场。柴云振也参加了志愿军,但在登记名字时,工作人员误将“正”写成了“振”。
1951年5月,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第二阶段。因补给线拉长,已经跨过三八线的志愿军部队,决定往北撤军,避免后方供给被美军截断。
正当志愿军回撤之际,美军突然集结大量兵力,对志愿军134团发动进攻,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在朴达峰地区展开。朴达峰山高地险,是美军向北进军的必经之路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图|柴云振
柴云振所在连队,负责整修防御工事,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10天,以掩护志愿军部队北撤。
5月28日凌晨,敌军用飞机大炮狂轰志愿军阵地,陆军部队乘机大步朝朴达峰奔袭,志愿军部队尽全力死守阵地5天5夜。最终还是由于伤亡惨重,直到6月4日中午,敌军攻占了前线两个山头,并且逼近志愿军3营指挥所。
在这危急关头,已担任八连七班班长的柴云振临危受命,负责带领全班反击,势必夺回失去的阵地,将敌人堵在封锁线外。柴云振清楚任务的艰巨性,也知道这一次肯定是九死一生,但他没有退却,毅然接受了任务。
通过侦察兵带回来的消息,柴云振得知,敌人正在维修防御工事,正是发动突袭的绝佳时机。晚上,柴云振将全班仅有的9名战士,分为两个战斗小组,从一座无名高地的左右两边发动突袭。
敌人疏于防备,还没来得及反应,便被消灭,听到枪响的其他敌人迅速往己方营地逃窜,柴云振命令全班边打边追,冲上第二个山头。
敌人退守对面山头后,立即做好了防御准备。柴云振发现对面山头,地势明显比一个山头高,并且从上面往下射击,敌人的火力完全可以覆盖志愿军阵地,如果不能占领这个山头,志愿军将会非常被动。
柴云振没做过多思考,趁敌人还在大喘气,率领3名战士,向新的山头发起冲锋。当柴云振四人爬上山头时,他们惊讶地发现,原来这里是敌人的营指挥所,此刻敌人正处于混乱之中,大部分士兵试图逃跑,敌军指挥官试图维持秩序,但无济于事。
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,柴云振立即将敌军指挥官击毙,然后和其他战友对敌人扫射。由于群龙无首,再加上敌在明处,我在暗处。敌人顿时乱作一团,纷纷往山下逃跑。
敌方督军气得大声叫骂,举着枪将士兵往前面赶。柴云振见状下令:“尽全力反击!”
柴云振以身作则,拿着冲锋枪对着敌人匍匐射击,没有子弹了,就捡敌人的枪继续前进。混战过后,3名战友不幸中弹受伤,只剩下柴云振一个人坚守阵地。
趁敌人休息的间隙,柴云振在战场上搜集了6、7支冲锋枪和两箱手榴弹,做好了迎击敌人新一轮进攻的准备。
经过简单休整,敌人派出一个排的黑人敢死队发动总攻。柴云振临危不惧,沉着应对,他利用高地,架设好机枪和冲锋枪,每隔几分钟就往下扔出一捆手榴弹。
接近中午的时候,双方弹药消耗殆尽,柴云振毫不犹豫举起刺刀,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战。面对4名身强力壮的黑人士兵,柴云振不是对手,他只能边打边退,摸到一把机枪后,开枪击毙了3个。
最后一个黑人士兵冲上来前,子弹已经用完。柴云振再次举起刺刀,准备与他决一死战。可是力量悬殊太大,柴云振被他死死压在了身下,无力动弹。
生死存亡之际,柴云振使出全身力气,抽出刺刀朝敌人的胸膛刺去,敌人见状躲闪。柴云振抓紧机会翻身起来,用枪把猛砸敌人。敌人不甘示弱,不知从哪抽出一块石头,砸向柴云振的脑袋,致使柴云振几乎晕厥。
图|柴云振
眼看着敌人即将对自己发出致命一击,柴云振咬紧牙关,用尽全力猛击敌人眼睛。见敌人彻底失去了战斗力,柴云振拿起刺刀,朝敌人胸口刺去,刺刀穿过了敌人的身体,柴云振取得胜利。由于长时间的战斗,筋疲力尽且浑身是伤的他,昏死过去……
好在,三营后续增援部队赶到前,朝鲜部队开始打扫战场,发现了尚有生命气息的柴云振,随即将其送到了战地医院抢救。生命体征恢复后,依旧处于昏迷状态的柴云振,被部队用军用飞机送回内蒙古包头的部队医院,接受全力抢救。
柴云振苏醒过来后,发现自己正躺在病床上,于是他惊讶地询问医护人员:“医生同志,请问我现在在哪里?”
医护人员回答:“这里是内蒙古包头,你是被军用飞机紧急送回国内进行抢救的。受了这么重的伤,还能醒过来,真是个奇迹呀!”
后来,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,柴云振的身体逐渐恢复过来。一年过后,柴云振达到了出院标准,他立即找到部队负责人,说:“首长,我请求回到朝鲜战场去。”
负责人让医生转告他:“你现在大病初愈,不能重返战场了。部队会帮你开具残疾军人证明,并安排你回家。”
柴振云服从命令,带着一张残疾军人证明和1000斤大米的粮票,独自一人乘坐火车回到了四川老家,隐姓埋名当起了农民。
1952年5月1日,鉴于柴云振所带领的7班战士英勇无畏,成功保住了阵地,并歼敌200余人。志愿军总部决定授予柴云振特等功,可是在颁奖大会上,奖章和尊龙ag旗舰厅官网官方入口的荣誉证书却无人上台认领。
有关部队也对那场战斗的阵亡官兵名单,进行了查阅,并没有找到柴云振的名字。于是,他的名字进入了战场失踪人员的名单中。
抗美援朝结束后,军委有关部门也根据部队花名册上的籍贯信息,到柴云振登记的住址寻找过他,可是由于填报信息有误,当地政府汇报的结果是查无此人。后来,由于部队整编等原因,寻找他的事才被迫停止。
三、金日成委托邓小平寻找柴云振
回到四川老家后,柴云振和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,几乎没有向别人说起过自己当兵打仗的事,生活上也没有受到任何优待。
在村里,由于工作卖力,为人正派,受到乡亲的喜爱,被推举为生产队长,后来又一路高升,成了区武装部代部长。
虽然柴云振本人对自己的英雄事迹不感兴趣,也不愿提起,但朝鲜国内却将他视为战斗英雄,将他的事迹写入了小学课本,并在纪念馆将他的“遗像”,高高悬挂在壮烈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墙上。
1980年,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,邓小平和秦基伟接待了他。在成都访问时,邓小平和金日成对中国人民志愿军,特别是四川籍志愿军,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精神,表示了由衷的敬佩。
图|金日成
谈话中,金日成提到了黄继光、邱少云、赖永泽和柴云振等人。邓小平告诉他:“除牺牲的两位英雄外,赖永泽已经找到了,但柴云振还是下落不明。”
金日成说:“朝鲜政府在朝鲜国内寻找了近30年,后又协同中国政府寻找,一直没有得到柴云振同志的准确情况,实在可惜。”
“柴云振是15军的战士,当时的军长是秦基伟,或许可以问问他。”
一旁的秦基伟说:“柴云振确实是15军的,但朴达峰战斗后就失踪了。我们现在还在竭力寻找,一旦有消息,马上向金主席汇报!”
邓小平听完,下令道:“柴云振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英雄,只要他还活着,只要他还在中国,就一定能找到。说句不好听的,即使他牺牲了,我们也要找到他的安葬之处。”
于是,在邓小平的关切下,15军又开始了对柴云振的寻找工作。15军负责人又将任务交给了军史组。经过严密的走访和分析,他们找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,那就是采访过朴达峰战斗的李天恩老同志。
李天恩告诉军史组的调查人员:“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叫孙洪法的人,他也参加了那场战斗,对柴云振应该有所了解。”
调查人员很快又找到了孙洪法,向他询问了柴云振的有关情况,他说:“柴云振我认识,清扫战场时,我看到他全身是血,断了一根手指,但还有生命体征,就将他背到了战地医院,后来就不清楚他去哪了。”
得知柴云振可能还活着的消息,调查人员继续追问:“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?”
“他们班是战斗时,临时加进我们连队的,我只是认识他这个人而已。”
“那你总听他说过话吧,你还记得是什么口音吗?”
孙洪法沉思了一会儿,兴奋地说:“是四川口音!”
调查人员很高兴,他们马不停蹄赶到四川成都,在民政厅的协助下,翻阅了50年代的志愿军征兵花名册,只从其中找到了一个叫“柴云正”的名字。
调查人员又找到李天恩寻求帮助,李天恩告诉他们:“把‘柴云振’写成‘柴云正’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,或许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个人。我们可以尝试在《四川日报》上刊登寻人启事。”
四、柴云振通过寻人启事找到部队
1984年,寻找柴云振的启事,出现在了《四川日报》的头版头条。柴云振的大儿子看到寻人启事后,立即跑回家,让父亲看报纸:“爸,你快看看,报纸上要找的这个人,是不是你?”
柴云振小心接过报纸,指着上面的名字说:“上面写的是‘柴云振’,是‘振兴’的‘振’,我叫‘柴云正’,是‘正义’的‘正’!”
图|柴云振
“那可能是名字有误,你看他的战斗经过和您都是一样的,您就去问问吧!”
于是,在家人的支持下,柴云振给寻人启事上的联系地址寄了一封信,信中交代了自己的情况。几天后,调查人员给柴云振写了回信,邀请他前往部队协助调查。
为了凑齐去部队的路费,柴云振卖了两头猪。当他赶到部队时,差点被赶了出去。原来,那天柴云振穿着一身老式军装,穿着一条黑色粗布裤子,皮肤黝黑,如何看都像是农民。
执勤的哨兵见他在门外左右走动,以为他是刺探情报的特务,严肃地问他:“你找谁?”
“我叫柴云振,是部队找我来核验身份的。”
哨兵听完立刻向首长报告了此事。
首长得知后,主动出门迎接柴云振。
柴云振和首长来到会客厅后,从布袋里掏出了自己的残疾军人证和复员退伍证。首长接过证明,简单看了一眼,开始询问柴云振朴达峰战斗的相关细节,以及那场战斗的指挥人员。柴云振的回答准确无误。
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将军,检查了柴云振身上的24个伤疤后,激动地抱住柴云振,说:“柴云振同志,可算找到你了。30多年过去了,你可是一点音讯都没有呀!”
图|邓小平
柴云振被找到的消息,报告给邓小平后,邓小平高兴地说:“找到了好啊!我总算可以放心了。”
随后的几个月,柴云振先后被杨成武、洪学智等中央领导接见。
1985年10月,应金日成的邀请,柴云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,出席了朝鲜官方举办的抗美援朝相关纪念活动,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见。
按照纪念活动流程,柴云振等人参观了朝鲜军事博物馆。在里面,柴云振看到了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烈士素描遗像,引导员告诉他:“除了这张遗像外,我国还为柴云振同志做了个衣冠冢,立了块碑。”
柴云振笑着说:“我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?这遗像,我想带回去。”
博物馆馆长十分大方地将“遗像”送给了柴云振。
为了弘扬柴云振的爱国主义精神,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视剧《待领的勋章》,在电视台滚动播放。
如今柴云振、黄继光、邱少云等人的事迹,早已进入中朝两国的教材,被更多人熟知。
谨以此文献给柴云振等“最可爱的人”,感谢他们的付出!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发布者:简知小编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anzixun.com/57013.html